中文 / EN
首页 > 文化传承 >国学 >道家 >正文

道家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2024-03-23 15:06:11

对中国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理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另外道家老庄派和杨朱派对中国传统政治也有影响,他们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同时,老庄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道家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终极信仰对象。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综合来看,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哲学思想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解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师法自然”等思想,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并追求一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语)的境界。

对东亚的影响

公元2世纪至10世纪,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所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对普通人来说,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他们的处世方法;对文人来说,年轻得志时学习孔孟,遇到乱世或未得到重视时就隐居起来研究老庄,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历代统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来治国安邦。但到了近代,这种影响力却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与此相反,由于韩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崇儒贬道,所以道家的影响乏善可陈,但到了20世纪,道家对韩国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韩国学者层出不穷,而且道家思想开始对韩国社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长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金溶沃,2001年在韩国教育电视台连续做了56次的长篇演讲,以老庄思想阐释韩国当代社会问题,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称为“金容沃之风”。韩国外交家官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联合国秘书长时,也曾引用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来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

道家,诸子百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比起越南和韩国,道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长期传播和沉淀,已经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著名学者福永光司甚至认为:“国学(指日本本国文化,非儒学)和老庄哲学具有共通性。”有资料表明,早在6世纪中叶,老庄思想就和汉译的佛教经典一起传入日本。江户时代道家思想开始在日本普及,不但产生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注释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通俗读物。如今的日本,对道家思想的热情不减,许多日本学者对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业家充分借鉴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创立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学说,而号称日本当代“老子”的加岛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亲切的语言,叙说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亲身感受,首发两个月,各大书店纷纷脱销,竟然成为同类专著的佼佼者。

对西方的影响

西方人迷恋道家思想,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美国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有着相似性。著名科学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热爱道家,李约瑟自号“十宿道人”“胜冗子”,足见他对中国道家的学说十分倾心。而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对性问题涉及最多、最直接的学说。对于道家的房中术及有关问题,李约瑟长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此外,还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运动者的兴趣,练气功或柔道的人、传统医学的从业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从《老子》寻找经营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A.N.怀特海是环境哲学的先驱之一,也是对东方智慧豁然贯通的先驱者之一,其著作里面就含蕴有中国哲学里极其美妙的天道观念”。甚至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那“对恶不抵抗”的学说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成自己的同调;而前苏联的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无”不是“无物”而是“无有”,即穷人、无产者,他把《老子》说成是革命宣言。许多西方的古典自由主义对老子和天道思想十分推崇,认为道家思想是人类自由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总统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明自己的执政理念。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道德经》不但是他处理国内事务时的重要参考,而且他还建议国际社会遵老子教诲应对199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而纪伯伦、奥克塔维奥·帕斯等文学巨匠则从《庄子》中汲取文学灵感和素养,同时《庄子》对梭罗等人的公民不服从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将此归结为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其次,道家的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所以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由于“道”具有“无”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确定和变化本身接纳于其中。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将有限的东西当成信仰对象往往带来灾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