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2024济南市戏曲惠民演出季京剧专场在北洋大戏院拉开了帷幕。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济南市京剧院以“筑巢引凤,大展宏图”的美好寓意,将梅派名剧《凤还巢》作为开年首演的传统大戏搬上戏台,引发了戏迷票友的一致好评。
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美誉,曾与北京、天津并称“中国曲艺三大码头”,曲艺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城市文脉机理,成为了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瑰宝。近年来,济南持续推进传统文化“两创”,深挖曲艺文化精髓,让传统曲艺重镇重新焕发生机,曲艺文化与泉水文化、二安文化、大舜文化、黄河文化并肩,成为了闪亮的城市名片。
曲山艺海话泉城
“曲山艺海”是济南曲艺文化的金字招牌,历史上的济南,曲艺之繁盛名闻海内,产生了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等民间艺术。
济南的曲艺文化发源甚早,每个时代都各有特色。现存于济南博物馆的西汉乐舞杂技彩绘陶俑,让人们隔着千年时光,看到了济南曲艺的雏形。在一个长67.5厘米、宽47.5厘米的长方形陶座上,塑造了21个形态各异的陶俑,表演者分工明确,既有乐器演奏,又有歌舞杂技配合,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曲艺演出的胜景。
宋代,市民文化开始兴起,勾栏瓦舍成为市民娱乐消遣之地,此时的济南逐渐成为词曲圣地,这一方面得益于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将济南的词文化带到了巅峰;同时也得益于济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商业贸易南北往来之地,这里商贾云集、经济繁荣,被曲艺艺人们誉为“火穴福地”“最养人的地方”。
明代嘉靖时期,济南出现了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李开先。他被称作明朝"八大才子"之一,是戏剧家,也是藏书大家,一生醉心于金元散曲及杂剧,撰有戏曲理论著作《词谑》,词曲名作《宝剑记》《断发记》《登坛记》,杂剧《一笑散》《打哑禅》,散曲《赠对山》《卧病江皋》《四时悼内》《中麓小令》《南曲次韵》等,因其藏书楼尤以戏曲书籍为多,故被称为“词山曲海”。
清末开埠以来,随着近代城市商业文化的繁荣,济南市民阶层逐渐发展壮大,为民间曲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济南的曲艺文化逐渐达到顶峰。荟萃南词北曲,云集四海名家,茶园、茶棚、书场鳞次栉比。
1943年,相声大师孙少林在大观园创办“晨光茶社”,云集京、津、济三路相声前辈。相声大王张寿臣,相声秀才马三立,以及高德明、刘宝瑞、王长友、白全福、郭全宝、李伯祥、孙少臣等相声大师和名家都曾在晨光茶社登台献艺,一时盛况空前。
曲艺让城市更有韵味
济南的曲艺文化史源远流长,曲艺种类更是数不胜数,济南吕剧、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济阳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等民间艺术在百年间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
清朝末年,济南的曲艺场所遍地开花,其中明湖居成为济南最重要的曲艺场,吸引了无数曲艺艺人前来登台献艺。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详细描写了他到明湖居听曲的情况:
“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如今清代的明湖居已沓无痕迹,但《老残游记》对王小玉演唱精彩绝妙的描写使明湖居闻名遐迩。2010年济南市在钟楼寺钟楼遗址北侧,建成了新明湖居。人们可以在这里观赏山东大鼓、快书、相声等多种曲艺演出,享受品茗听曲的乐趣,走过明湖居,人们依旧能够感受到曲山艺海曾经的震撼与新时代曲艺的别样风情。
城市记忆是有声音的,济南的城市记忆既有泉水细流的叮咚之声,更有茶馆小巷中流转的曲艺戏腔,与城市发展史一脉相承。时至今日,当我们徜徉在大明湖,走过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不仅能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韵味,也时常能从亭台楼阁间听到曲韵悠长的胡琴响起,这是济南特有的文化底色,也是济南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底蕴。
曲艺何以致生活
曲山艺海是济南的城市名片,更是济南人割舍不断的文化记忆。如今,济南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用文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吸引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中,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打造流行时尚的现代曲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让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元素,更加适应现代人的文化审美习惯。2022年,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文化栏目《戏宇宙》,节目中传统戏剧搭配现代音乐,吕剧混搭歌剧唱出文化碰撞的火花,根据济南市京剧院新编戏《李清照》改编的融合栏目《忆安》,通过光影舞台布景,融合流行音乐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
厚植曲艺发展的文化热土。济南自古以来是曲艺沃土,济南人爱听戏,更懂戏,坐落于市中区民康街26号的曲山艺海博物馆记录着济南曲艺文化的厚重历史,走进这座以曲艺为主题的博物馆里,仿佛还能感受到过去梨园茶馆的热闹和曲艺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豪迈。近年来,济南市利用传统节日、重大文化活动,创新搭建各类演出场景,将各类曲艺搬上舞台,让曲艺名家有广阔的展示空间,真正让曲艺走进百姓的文化菜单。
培养曲艺传承的后备人才。曲艺传承的基础是人才,近年来,济南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推出人才政策“双30条”,实施引进培养扶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百人行动计划,重点扶持艺术大师、艺术名家、首席艺术家、高层次艺术人才、青年艺术之星、优秀民间艺人、优秀艺术人才团队等七类项目,为曲艺传承提供人才支撑。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曲艺只有走进百姓生活,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如今济南曲艺借着新媒体的东风屡屡登上各大媒体热搜,各大影视剧、综艺节目中济南曲艺元素也收获了如潮好评。年轻人以Citywalk的方式打卡明湖居、江湖艺社,以说唱的方式改编传统曲艺,以小剧场的方式回归相声。事实证明,济南曲艺并未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生命力,相反,它在时代的更迭中守住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根系,以特有的方式记录着百姓的生活变迁,展现着“一城千面”的文化魅力。